转载作品

UI 设计:如何提高审美?

哈利路亚 发表于   2022-02-18 11:16:30
1322
0
1

如何让设计充满美感?最为核心和基础的,是先成为美的欣赏者。换句话说,要拥有较高的审美。


文 | 李潇

关于审美,会分成三个部分来探讨,分别是:美是什么,审美来自哪里,如何提高审美。


01 美是什么

情人眼里出西施。关于美,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。本节则从生活和学术两个角度,分别探讨下美是什么。


1 生活角度的美


生活中有两种美:自然之美、人造之美。


所谓自然之美,是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比如山川湖海之美,比如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之美。所谓人造之美,是指人类发明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之美,比如建筑、诗歌、手机、书法之美,比如 UI 设计之美。


针对自然之美和人造之美,人类的审美有两个特性:共性、差异性。


审美的共性,是指人类在欣赏自然之美时,所表现出来的高度一致。比如黄山的美是世界公认的,奥黛丽·赫本的美也是世界公认的。


相应地,审美的差异性,是指人类在欣赏人造之美时,所表现出来的差异。比如一个关注流行与时尚的单身青年,过年回家的时候,可能会被并不关心流行与时尚的父母这样说:那啥,你姑准备给你介绍个对象……这身衣服不好看,上街买身好看的吧。


我们平常说的“审美”,更多是指人类在欣赏人造之美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。这也是本节探讨的“审美”。


1 学术角度的美


关于“美感”和“美”,它们的搜狗百科词条有如下解释。


能够满足人们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,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,这种快乐的感觉就是“好感”;这种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,也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,这种快乐的感觉被称为“美感”。而如果客观事物的某种本质属性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,那这种本质属性即为“美”。


比如我喜欢匡威经典款帆布鞋(All Star 系列,见下图),那我就会对它有好感。当我在街上或商场里看到它的时候,精神上就会产生一丝愉悦的感觉,这种愉悦的感觉就是美感。我会觉得匡威经典款帆布鞋是美的。


图片.png

匡威经典款(All Star 系列)帆布鞋


能够满足人们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,就是人的价值取向。通俗来讲,可以说是人们喜欢的事物。


学术意义上的好感,还有一个重要前提,就是人们感觉到自己的主观需求被客观事物满足了。也就是说,当拥有喜欢的事物时,才会产生好感。


而我们平常说的好感,和是否拥有自己喜欢的事物没有必然联系。比如,不管我有没有买匡威经典款帆布鞋,我都会对它有好感。但当我买它的时候,我对它的好感一定会达到一个巅峰——各位想象一下自己血拼后的心情就知道了。


学术意义上的美感,则主要得益于所喜欢事物的外在形态。也就是说,当看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时,无须拥有它,美感和美就会产生。


所以,相对而言,好感偏物质化,美感和美偏精神化,也就是我们在 2.6.1 节所说的:美学是一种精神追求。


学术或美学角度的美,可以分成两类:视觉之美、精神之美。


所谓视觉之美,是指外在形态之美或表现形式之美。比如企鹅胖墩墩、走起来一摇一摆的体态。所谓精神之美,是指视觉之美的精神内涵。比如企鹅胖墩墩、走起来一摇一摆的体态会让人觉得憨厚、可爱。


再比如石墨文档的 UI 设计(见下图),有一种中式美学在里面,会让人觉得安静、优雅。这里包含安静、优雅在内的中式美学就属于精神之美,石墨文档的UI设计本身则属于视觉之美。


图片 (2).png

石墨文档的 UI 设计


朱光潜先生在《谈美》一书中提到,“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,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。再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,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,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。”


视觉之美对应“物理”,精神之美对应“人情”。


乔治·桑塔耶纳先生在《美感》一书中提到,“我们可以从一切表现中区分出两相来,第一相是实际呈现的对象,包括字词、意象等具有表现力的东西。第二相是暗示出的对象,包括更深远的思想、感情或者由此唤醒的意象等被表现出的东西。”


视觉之美对应“第一相”,精神之美对应“第二相”。


再来看下,视觉之美和精神之美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。


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,“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。”乔治·桑塔耶纳先生的观点是,“如果价值完全存在于第一相中,就不会有美的表现。”


也就是说,视觉之美和精神之美,要么同时存在,要么同时不存在。先有视觉之美,之后引出精神之美;如果引不出精神之美,视觉之美也不会成立。


人类的大脑中,仿佛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,专门用来存放关于美的精神和意识,包括但不限于上文提到的憨厚、可爱、安静、优雅等。我们姑且称之为“美学数据库”。当视觉之美映入眼帘时,大脑会马上到这个“美学数据库”中索引。当索引到对应的精神和意识时,精神之美就会马上出现,视觉之美也随即成立;当索引不到对应的精神和意识时,精神之美就不会出现,视觉之美也不会成立。


精神之美还有两样很特殊的美,那就是真和善。如果把精神之美比做一座金字塔的话,真和善既在塔底,也在塔尖,如下图所示。


图片 (3).png

精神之美里的真和善


之所以说真和善在塔尖,是因为人类拥有高级文明,赞美真和善、追求真和善,但是真假、善恶共存于人间,要想永远保持真和善很难,要想做到至真至善更难。之所以说真和善也在塔底,是因为一旦在真和善上有缺陷,其他精神之美也会跟着衰减。而一旦在真和善上有严重缺陷,其他精神之美甚至会土崩瓦解。



02 审美来自哪里


审美主要在后天形成,同时也受先天影响。


1 后天形成


从前文我们知道,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,那就是大脑中负责储存精神之美的美学数据库。美学数据库主要形成于后天。


以上是学术角度,再来看看生活角度的情况。


据我观察,有很多兄弟姐妹,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完全一样,读的学校也一样,但他们的审美却有比较大的差异。一般在中学阶段,甚至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,这种审美差异就会在各自挑选的衣服、鞋子等物品上表现出来。


审美主要在后天形成。无论是学术观点还是生活经验,都说明了这一点。


2 受先天影响


天生内向的人,成年后很大概率会喜欢内敛一点的设计风格。天生外向的人则相反。


认真、探索这些品质,有些孩子生下来就有。在幼年和童年时期,当语文课本、课外读物、动画影视剧等内容为所有孩子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时,天生具备认真、探索品质的孩子,可能会更快地熟悉这个精神世界,并更多地吸收其中的养分。


这些精神养分,会包含之前提到的美学数据库,所以对培养审美很有帮助。也就是说,一些天生的好品质,有利于培养审美。即便如此,我们也不必悲观。因为绝大部分好品质,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出来的。



03 UI 设计:如何提高审美


既然审美主要在后天形成,那一定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。


对设计师而言,审美一般有三个步骤,分别是:入眼,入心,入脑。对大众而言,审美一般只有入眼和入心这两个步骤。


所谓入眼,是指看到视觉之美,或被视觉之美吸引;所谓入心,是内心感受到视觉之美的精神之美;所谓入脑,有点类似我们平常说的职业病——设计师可能会简单拆解视觉之美和精神之美,并分析它们是怎么实现的。


结合审美三步骤,提高审美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,那就是:入心,入眼,入脑。


注意,这里是入心在前,入眼在后。初始阶段,按照这个顺序来,往往会事半功倍。到了中后期,则不必拘泥顺序,交叉进行即可。


1 先入心


先入心,就是先丰富心中的精神之美。


我们常说,生活中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:第一,确实没有留意到生活中的视觉之美,也就没有下文了;第二,看到了生活中的视觉之美,但是没有引出精神之美,最终没有出现美。不管是哪种情况,其根本原因都是内心缺少对应的精神之美,也就是大脑中的美学数据库比较贫乏。


所以,提高审美的基础,就是丰富大脑中的美学数据库,这也是提高审美的核心。因为美学数据库将会直接决定我们能否感知到美,以及能否输出美。如果美学数据库比较贫乏,那么看再多优秀的设计作品,也很难吸收到其中的精神之美。没有精神之美,美和好看就不会成立。


“街舞是艺术,艺术最重要的是(人的)感受”,易烊千玺曾这样说。UI 设计的核心价值是美学,美学最重要的也是人的感受,或者叫感染力。当美学数据库比较丰富并且我们能够娴熟运用里面的精神之美时,做出的设计才有可能充满感染力。


如何丰富美学数据库?


最基础的方法就是提升人文素养,因为人文领域有丰富的精神之美。最便捷的方式是借助书影音,这个在 2.5.4 节有详述,此处不再赘述。


这里做个补充,就是要吸收什么样的精神之美?


首先,是关于广度。


这个世界上有大量普世的精神之美,比如简洁、活力、安静、干净、利落、帅、酷、欢乐、可爱、温润、知性、力量、专业,等等。设计从业者(设计师和设计决策者)需要广泛吸收普世的精神之美,涉猎越广越好。


涉猎广有两个必要。第一,不管以后做什么风格的设计,这些普世的精神之美都是基础素材库,属于原始积累。比如 B 站和抖音的设计风格相去甚远,但它们都会通过圆润和肉乎乎的图标,来营造“亲切”和“可爱”的感觉,见下图。第二,只有涉猎广泛,我们才有可能欣赏并学习各种各样的设计、各种各样的美。


图片 (4).png

B 站和抖音风格相近的图标


其次,是关于深度。


关于精神之美,每个设计师,乃至每个人,都会有自己的偏好。每个设计师都应该尽早找到自己的审美偏好,并通过深耕的方式尽可能成为这个风格领域的专家。


最后,是关于流行趋势和时代审美。


流行趋势,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,但是没必要一味地追随。既要关注流行趋势,更要把握时代审美。两个原因:第一,一定程度上,是“铁打的时代审美,流水的流行趋势”;第二,当我们讨论流行趋势时,更多是在讨论表现形式,而时代审美会让人更多地联想到内容和内涵——形式服务内容,流行趋势服务时代审美。


时代审美是个大话题,希望我这里的描述能够抛砖引玉。大概因为在全球化进程中,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,所以不管是 UI 设计还是服装设计等其他设计,欧美日韩审美仍然占据优势,此其一;其二,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,同时物质丰富、诱惑丰富、焦虑丰富的时代,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们也会向以中式和日式为代表,并具备古雅诗意特色的东方美学寻求精神慰藉。由于日本设计和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,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全球的影响力,以及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崛起,东方美学不只在中国、日本等亚洲国家,在全球都占据着一席之地。


整体而言,时代审美的主旋律就是:简洁,东西方美学融合,东方美学小规模复兴。


苹果的设计,本身就是东西方美学融合的代表:因受乔布斯审美影响,苹果的设计(西方审美的重要代表)本身也包含禅文化、日式美学这些东方美学的元素。前文提到的石墨文档的设计,乃至李子柒的视频、设计师黄海的电影海报,本身都是东方美学小规模复兴的典型代表。


其实不止 UI 设计,华语乐坛的例子也极其类似。一方面,中国风这种东方审美一直占一定的市场份额,比如周杰伦的曲风。另一方面,东西融合也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和对应的视觉设计(专辑封面等)中,比如李宇春的《流行》这张专辑:《流行》这首歌融合了欧美电子音乐和中式竹笛;专辑封面(见下图)里热情、利落、带有批判思维(“流行”二字反着写,反思“流行”)、具备一定科技感和未来感的红色字体偏向西方美学,功夫服装和复古破旧教室则偏向东方美学。


图片 (5).png

李宇春《流行》专辑封面


2 再入眼


再入眼,就是再多看优秀作品。


当大脑中的美学数据库比较丰富时,就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入眼练习——多看优秀作品。优秀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三类:设计作品,旅行见闻,日常见闻。


先说设计作品。


设计师应该多看不同类别的设计,包括但不限于平面设计、UI 设计、网页设计、插画、摄影、动效设计、字体设计、工业设计、空间设计等。最核心的有三大类,分别是:平面设计、UI 设计和网页设计、插画和摄影。因为平面设计是一切设计的基础,UI 设计和网页设计是 UI 设计师的基础工作,插画和摄影有着非常丰富的精神之美。途径主要分上线作品和线上作品,线上作品这块推荐站酷、Dribbble、Behance、500px、花瓣、Pinterest 等网站。


每个设计从业者都应该尽早找到自己的审美偏好,并在这个偏好范围内去寻找最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师。


再说旅行见闻。


好的设计需要灵感,而旅行见闻可能会提供丰富的灵感素材。旅行见闻之美大致可以分成三类:自然风光、建筑特色、人文特色。比如苍山洱海的苍茫与娴静,比如浦东图书馆“透明”(全玻璃幕墙,阳光全部洒进来)与“自然”(木质家具与环廊、空中花园、外围的绿化带)的设计理念,比如重庆那种将山水与烟火气息、文艺气息和江湖气息糅合在一起的独特魅力。这些旅行见闻之美,当放下杂务放空自己,带着欣赏的心态身临其境时,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。日后也会在需要灵感的时候,很自然地从脑海里蹦出来。


最后说日常见闻。


日常见闻之美就是在街上、商场、公园或图片、视频中看到的关于美的一切。比如公园里很吸引你的一件衣服,商场里让你眼前一亮的一个品牌 Logo,电视剧中深得你心的一款眼镜。日常见闻之美会比较繁杂,而且也不如旅行见闻之美那么令人印象深刻,但它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构成了我们审美的日常练习,而且也是感知流行感知美,以及积累灵感素材的重要途径。


看设计作品,始终都是主动寻找、主动吸收。而欣赏旅行见闻之美和日常见闻之美,一开始可以是主动寻找,等到大脑中的美学数据库足够丰富时,这种主动寻找就会变成被动接收,从而变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,这也是最理想的状态。


3 后入脑


后入脑,就是最后多做动脑与动手并重的练习。


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是基本功,有了一定的基本功,就可以通过作品来表达美。世人常说,设计师要靠作品说话。作品既用来表达美,也用来证明设计师的审美。


要做到用作品去表达美,除了练习,别无他法。练习时会涉及 UI 设计中的“理性”,这个会在 2.6.3 节详细论述。此处先用两个建议预热一下。


首先,把表达美里的“表达”拆成两个步骤:第一步是精确描述,动脑多一些;第二步才是作品,动脑与动手并重。精确描述是通过语言和参考作品对设计风格进行尽可能精确的描述。这个精确是指考虑周全、范围清晰、逻辑合理且自洽。描述越精确,最终呈现的设计风格就会越合适、越和谐。


术业有专攻,很多时候,精确描述只能靠设计师去主导和推动。现实中,设计师可能会急于动手开工,也可能会迫于需求方急于看到设计成果的压力,或者囿于业务能力、话语权等各种因素,最终没有在精确描述上下足功夫。这种情况,就像是去参加一个高手如云的歌舞类选秀节目,自己却没有在唱歌方面做好准备。所以,设计师一定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,并精进这方面的能力。


其次,练习无大小。不管是工作上的实际项目,还是业余时间大大小小的练习,只要认真对待,每一个细节,比如留白多少、图标多大,都有很多学问,所以都可以做得很专业,最终都会收获良多。



结语


生活中有自然之美和人造之美。欣赏自然之美时,人们会表现出高度一致;欣赏人造之美时,人们会表现出差异。我们平常说的“审美”,更多是指这种差异。


人们会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抱有“好感”,这些事物的外在形态会给人带来“美感”。


美可以分为“视觉之美”和“精神之美”。“精神之美”出现时,“视觉之美”会随即成立;“精神之美”没有出现,“视觉之美”也不会成立。


从根本上说,审美取决于大脑中储存“精神之美”的“美学数据库”。“美学数据库”主要成形于后天,所以审美主要来自后天。


设计师提高审美,最好的方法是先从根本入手,具体如下:

1)先丰富心中的“精神之美”,也即大脑中的“美学数据库”,因为这是审美的根本所在;

2)再多看优秀作品,有了“美学数据库”作基础,映入眼帘的“视觉之美”会引出“精神之美”,此时美就会出现;

3)最后多做动脑与动手并重的练习,因为设计师的审美最终要靠作品说话。


也就是说:先入心,再入眼,后入脑。


内容节选自图灵新书《用户体验四维度》,作者李潇。

没有标签
确定
评论(0)
还没有人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